120年電氣路|初心之所,上海電氣的源起
作者:ShanghaiElectric
2022-06-21 09:06:40 來源:上海電氣 瀏覽量:
120年電氣路|初心之所,上海電氣的源起
來源:ShanghaiElectric 上海電氣
說起上海機電工業發展,繞不過上海電氣最早的大型企業之一的大隆機器廠。
大隆廠建于1902年,初創時,民族資本家嚴裕棠在楊樹浦太和街梅家弄,租賃了兩間平房當車間,只有7名工人,為外國商船修理小機件和調換零配件。次年,大隆廠搬到平涼路25號,租用12間鐵皮木板平房,工人增至50名。1914年,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,西方列強卷入戰爭,長期受扼制的中國民族工業得以復蘇,紡織業發展很快。嚴裕棠意識到大隆廠要逐漸與外國在華企業脫軌,轉向與民族工業合作。于是他組織技術力量試制紡織機器,為整機制造打下基礎。
雖然嚴裕棠施展渾身解數,在外商和民族企業中接到不少訂單,但要實現機器廠大發展仍困難重重。為廣開市場,嚴裕棠總是說:“我們要接別人不愿接的活,做別人做不了的活?!贝舐S對別家廠不愿接的小活零活來者不拒,及時為工廠排憂解難。但要想“做別人做不了的活”則需要技術實力做后盾。于是大隆廠要求本廠技工,在修配過程中要看在眼里,掌握機械原理,提高設計能力。在為英商恒豐洋行廉價分包紡機傳動裝置中,大隆廠雖獲利不多,但技師們卻從洋行提供的設計圖紙中學到了很多關鍵技術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,上海灘上的機器廠,只要聽到是大隆廠來的工人,無不翹起大拇指“買賬”。
上世紀初,嚴裕棠讓幾個兒子分別去歐美和日本留學,回國后參與企業管理,便于時局變化時與不同國家打交道。如長子嚴慶祥赴日學成后引進了日本的管理經驗,并根據市場需要,改進日本進口的產品。他代表上海資方參加日內瓦國際勞工會議后,在大隆廠實行 8小時工作制等。
嚴裕棠夢想在中國建立技術先進、管理一流的機器制造企業。1922年,大隆機器廠試制的織布機新品上市。因華商輕視國貨,產品銷路不暢。嚴裕棠不得已痛下決定:沒人購買,就自建紗廠,自制自銷,樹立榜樣。1925年,嚴裕棠租下連年虧損的蘇州蘇綸紗廠,采用大隆廠生產的紡機增設了蘇綸二廠和一個織布廠。由于機器價格及維修成本低,使生產成本遠低于其他紡織廠,連年獲利甚豐。此舉使其他紡織廠開始購買大隆廠的成套紡織機器。
1925年,大隆廠在光復西路5號購地70畝建立新廠。至1937年,大隆資本總額為法幣50萬元,各種工作母機500余臺,工人達1300多人,年獲純利20余萬元。當時有上海報紙評論說:“我國最先仿造紡織機器規模最大者,惟大隆機器制造廠而已?!?
大隆廠的這段發展史,為后來上海電氣的創業發展,留下了深深的啟迪。